新華社東京7月21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龍谷大學20日發表一份公報說,其研究小組通過數學方法證實,生態系統依靠不同物種間的互利和敵對等多樣化的關系來調節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越復雜,生物的個體數越不會出現大的變動,越容易維持多樣性。
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多樣化的生物物種,但很少出現某個物種突然數量大增或某個物種迅速趨于滅絕等個體數出現巨大變動的現象。這說明自然界存在遏制生物個體數出現巨大變動的自我調節機制。但此前科學家們一直未能揭開這一機制的秘密。
龍谷大學研究小組著重研究了過去被忽視的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的互利關系和吃與被吃的敵對關系。他們用數百萬個數學模型針對兩種關系進行模擬演算,結果發現,物種間的關系越多樣,多種物種越容易共生;物種越多,生態系統越復雜,生物個體數變動越小,生態系統越穩定。
英國生態學家羅伯特·梅1972年曾提出“復雜的生態系統不穩定”的學說,但這與復雜生態系統的事實存在矛盾,而此次研究的成果回答了復雜的生態系統能夠保持平衡的機制。
研究小組帶頭人、該校副教授近藤倫生指出:“這一成果有助于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行動。”目前,人們采取很多措施來保護瀕危物種,或者為將來恢復物種而進行人工飼養,或者保存植物種子和基因等。但是本項研究顯示,這種保護方式并不充分。為了保持生物多樣性,不光是保存物種本身,還應該采取措施維持 “物種間的關聯性”。
這一成果的相關論文已發表在20日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夢想成真”是所有人的愿望,科學家也不例外。為恢復喪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家早期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夢境”假說。他們援引美國奇幻電影FieldofDreams(中文譯作《夢幻成真》)中的一......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微塑料污染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環境國際》(EnvironmentInternational)。自20世紀......
三十多年扎根黃土地,三代科學家常駐鄉村田野,研發旱作農業技術,保障糧食穩產豐產,并建起了一座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壽陽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山西......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基于分布在北美20座城市725個不同地點的相機陷阱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該論......
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令人好奇。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有關,這類事件對......
生態系統是復雜的動態平衡系統。一方面,植物個體一直處在生長變化中,個體間差異巨大,且鄰近個體間具有復雜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資源競爭);另一方面,由大量個體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穩定的結構特征(如林冠......
被譽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碳庫”資源。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守護好、利用好森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