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詞,關于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批評之聲也不絕于耳。
本來,科學(science)和技術(technology)并非一回事,兩者有聯系也有區別。科學關注的是事物的本質、原理、規律,科學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揭示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奧秘,改變、拓展人類對自然界及人類自身的認識;技術則主要是指建立在科學發現基礎上的新方法、新發明,技術開發的主要目的是研制出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品種、新產品等,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難題。由此可見,不應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更不宜把兩者的價值都簡單地定義為“應用”;強調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是指“技術成果”,而非“科學成果”。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科學研究實際用處不大,那我們干嗎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做?
中國有句古話: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科學研究成果雖然短期內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但其作用和價值一點不比技術開發小。一方面,科學研究所產出的新知識、新原理、新定律,是技術創新的源頭和根基。特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的所有重大技術創新、發明創造,都是依賴于科學研究創造的重大發現。如果沒有電磁理論,就沒有今天的電和無線通信;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沒有今天的載人航天;沒有巴斯德發現微生物,就不會有今天的疫苗;沒有孟德爾發現遺傳因子,就不會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一個國家的科技事業來說,科學研究相當于打地基,如果沒有厚實的地基,就很難蓋起堅固的高樓大廈。
另一方面,科學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現,不僅極大推動了技術的巨大進步,也對改變人類的認識和哲學、文學、藝術的繁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顛覆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錯誤認識,達爾文的進化論推翻了“神創論”;細胞學說的建立不僅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也為唯物辯證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與此同時,科學研究還孕育了追求真理、不畏艱險、獨立思考、理性質疑的科學精神。而是否具備科學精神,不僅事關科學自身的發展,還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試想,如果我國的大多數公民具備求真、理性、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張悟本、李一、王林等“大師”鬧劇和轉基因口水戰等就很難發生。
退一萬步講,即使那些幾十年之后仍難以“轉化”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并非“百無一用”。就說陳景潤先生證明的“1+1”陳氏定理吧,他所證明的“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把“1+2”的哥德巴赫猜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可能時至今日許多人還很難理解“1+1”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誰又能因此而否認陳先生在世界數學史上的巨大貢獻和在我國所激發的巨大正能量?
由于歷史和體制機制等原因,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還比較低。在這種大背景下,強調“轉化”無可厚非。但需要澄清的是,科學和技術并不是一回事,“轉化”并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價值,也不是所有的科學成果都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果要求所有科技成果都要“轉化”、把能否“轉化”當作評判研發活動的唯一標準,不僅不切合實際,也容易抹殺科學研究的多元價值,甚至會把我國的科技事業引入功利主義的歧途,催生種種短視行為。這就好比讀書,強調“學以致用”沒有錯,但如果一味強調“學以致用”,把“有用”當作讀書的唯一追求,那就大錯特錯、貽害無窮了。
下丘腦雖然很小,但其是位于大腦深處的復雜結構,在協調各種神經元信號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這些神經元信號負責使身體保持穩定狀態。在最新一期《科學》特刊中,四篇綜述文章揭示了這一關鍵大腦區域對生理和行為穩態......
10月22日,在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協發布2023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重大問題受到關注。10個前沿科學問題包括:如何......
10月16、17日,首屆遼寧“校企協同科技創新伙伴行動”高校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暨中國東港貝類論壇在遼寧省東港市舉行。遼寧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陳寶祥、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冀登義、丹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時燕,......
“為了祖國的榮譽,可以來一場復制實驗。”2019年6月,《科學》發表了一篇題為《全球公民誠信度》的研究,中國在40個國家中排名最末。而衡量誠信的標準,只有撿到錢包后是否用電子郵件聯系失主這一條。這一結......
12日,同時發表在《科學》《科學進展》和《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的21項研究,公布并詳細解釋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腦細胞圖譜。這些研究對3000多種人類腦細胞類型進行了特征分析,闡明了某些人類腦細胞與......
一直以來,對于科技成果轉化,人們更多關注“最后一公里”的進展,而對于轉化開啟前的“最初一公里”涉及不多,有必要提高對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重要性的認識。眾所周知,產學研的順利結合能推動科技進步和創......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和以色列美以兩國科學基金會(BSF)每年在“傳染病的生態學與演進()”領域聯合征集合作研究與合作交流項......
當前,我國部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存在明顯脫節。專利申請前評估作為連接科研供給端和產業需求端的橋梁,能夠發揮什么作用?如何利用這一工具,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專利申請前評估:......
(1)持續推進科技攻關,打造釩鈦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瞄準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建設,依托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等載體,開展釩鈦資源高效綜合開發利用的全產業鏈技術攻關。梳理總結前期完成的項目成效,積極推......
關于開展2024年江西省重大科技成果熟化與工程化研究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贛科發成字〔2023〕89號各設區市科技局、贛江新區創發局,南昌高新區管委會,省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省屬重點企業,省直有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