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yywya"><kbd id="yywya"></kbd></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1-22 13:59 原文鏈接: 癌癥免疫療法的前世今生(上)

      美國骨科醫生William Coley發現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應答,可以幫助人體對抗肉瘤。可惜的是,隨著放療和化療技術的出現,Coley的工作很快被人們置諸腦后。如今,通過免疫調節治療癌癥的策略終于獲得了應有的重視。2013年,Science雜志將癌癥免疫療法被評為了“年度突破”之一。

      肉瘤(sarcoma)是常發生在骨骼、肌肉或脂肪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一百多年以前,美國骨科醫生William Coley發現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應答,可以幫助人體對抗肉瘤。隨后他將死細菌注射到腫瘤中,希望在不引起致命感染的同時,刺激機體產生抗腫瘤的免疫應答。他發現,這一措施確實在一些肉瘤患者體內,對腫瘤起到了抑制作用。可惜的是,隨著放療和化療技術的出現,Coley的工作很快被人們置諸腦后。

      與直接攻擊癌細胞的化療和放療不同,免疫療法旨在增強機體正常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能力。這類策略包括:引入化合物直接刺激免疫細胞努力工作;或者引入模擬正常免疫應答組分的合成蛋白,增強機體的整個免疫反應。

      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抗癌藥物,還有一些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人們普遍認為,免疫療法將會徹底改變癌癥的治療方式。

      免疫應答有力量

      人類的免疫系統分為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兩個部分,這兩只軍隊密切合作,在對抗感染的同時記住機體遇到的病原體。在出現微生物多肽、表面分子或基因序列時,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先天免疫細胞會激活多種機制,對入侵者展開快速的抵抗。同時,適應性免疫系統的B細胞生成高度特異性的應答,開始生產能識別并清除病原體的抗體。吞噬了病原體的先天免疫細胞會激活抗原特異性的T細胞,進一步促進機體的免疫應答。這些B細胞和T細胞具有持久的記憶,可以在日后遇到同樣的病原體時產生更快更強的免疫應答。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Lloyd Old發現腫瘤細胞具有與健康細胞不同的表面抗原,這些腫瘤相關抗原成為了開發癌癥疫苗的基礎。八十年代,美國NIH的Steven Rosenberg進行研究,用刺激免疫系統的細胞因子對癌癥進行治療。后來,James Allison提出了免疫檢驗點阻斷方案,將癌癥免疫療法推向了臨床。

      如果免疫系統過于活躍,就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或者對自身展開攻擊。為了避免這個問題,調節性T細胞(或Tregs)和抑制性細胞參與了進來,它們能分泌抗炎癥的蛋白,或者對促炎癥的免疫細胞進行直接抑制。此外,被激活的免疫細胞表面還表達有免疫檢驗點蛋白,這些蛋白可以中和免疫應答。實際上,腫瘤可以利用這些抗炎癥通路來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例如增加Tregs或者提高免疫檢驗點蛋白的表達。Allison認為,阻斷這些檢驗點就可以讓免疫應答持續攻擊腫瘤。

      上述這些令人興奮的新癌癥療法,將有望延長許多患者的生命,尤其是那些患有腎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的人。

      癌癥疫苗

      BCG(Bacillus Calmette-Guérin)是一種由減毒牛結合分枝桿菌制成的疫苗。1990年,局部注射BCG疫苗被批準用于膀胱癌的治療,這也是首個美國FDA批準的免疫療法抗癌藥物。即使在二十年后,BCG仍是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根除70%患者體內的癌癥。

      研究顯示,這種減毒細菌能夠附著到膀胱腫瘤及其附近的細胞,促進免疫細胞的滲透和促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并最終使癌細胞被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吞噬。雖然這種炎癥反應可以有效殺死腫瘤組織,但它也會損傷健康的膀胱細胞,引起類似尿路感染的副作用,其癥狀包括低熱和排尿痛等。現在,研究人員希望利用腫瘤細胞特有的蛋白,設計能觸發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新疫苗,以避免局部注射帶來的副作用。

      人們也開發了一些特異性靶標腫瘤的疫苗,不幸的是這些疫苗大多還沒能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對患者的生存期貢獻也不大。目前市面上只有一種這樣的疫苗,Dendreon公司2010年經FDA批準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治療藥物Sipuleucel-T(或Provenge)。這種疫苗需要提取患者自身的抗原呈遞細胞APC進行培養,幾天后再將這些細胞重新輸入患者體內(APC是一類能激活T細胞的白細胞)。在體外培養時,APC需要與免疫刺激因子以及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抗原共同孵育,PAP抗原是95%前列腺癌細胞上出現的細胞表面蛋白。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法能將前列腺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延長四個月。

      有研究顯示,系統性注射PAP抗原和針對其他癌癥的類似抗原,也能在腫瘤中引起免疫應答。但目前人們并未證實,這種方法對患者的生存期有益。現在這類方案正在進行大量的臨床試驗,包括乳腺癌、肺癌、腎癌、黑色素瘤的3期臨床試驗。相信很快我們就能知道,這種方法是否可以激起癌癥特異性的免疫應答,為患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相關文章

    科學家發現腫瘤免疫治療耐藥新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科學家發現腫瘤免疫治療耐藥新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我國學者在腫瘤病理影像微觀信息解析算法方面取得突破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我國學者在分子探針活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a-c)可級聯響應腫瘤微環境的分子組裝探針及其研究示意圖;(d,e)小鼠模型上原位胰腺癌的熒光成像與信號強度變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274074、2137003)等資助下,南京大學......

    我國學者在腫瘤病理影像微觀信息解析算法方面取得突破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一種蛋白能調節細胞年輕與衰老態

    日本大阪大學團隊發現,接頭蛋白復合物2α1亞基(AP2A1)能讓細胞在年輕和衰老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這意味著在逆轉細胞衰老研究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期《細胞信號》雜志。隨著年齡增長,衰老......

    納米馬達:抗腫瘤治療的“精準導彈”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的治療效果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抗腫瘤藥物存在的毒副作用大、藥效不理想和遞送靶向性弱等問題,一直困擾著醫生和患者。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在......

    新型腦細胞會告訴我們何時停止進食

    當小鼠攝入足夠食物時,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告訴它們停止進食——人類可能也有同樣的細胞,所以我們有朝一日可能會操縱這些細胞來幫助治療肥胖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我們試圖解答的主要問題是大腦如何......

    抑制胃癌腫瘤生長有了新方向

    南通大學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支小飛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的合作研究證明了胃癌細胞與感覺神經元之間存在功能性神經元回路,并發現通過使用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可以使腫瘤細胞與神經元......

    腫瘤登記:癌癥防治的基石

    最近,《柳葉刀》發表社論文章指出,當前全球癌癥防治中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迫切需要相應的數據用于制訂癌癥防控計劃,腫瘤登記相關的真實世界數據因此變得至關重要。腫瘤登記是衡量一個國家癌癥負擔的金標準,能幫......

  • <noscript id="yywya"><kbd id="yywya"></kbd></noscript>
  • 东京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