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yywya"><kbd id="yywya"></kbd></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5-29 17:35 原文鏈接: Nature:舊癌癥免疫療法的新思考

       當Dave deBronkart在2007年被確診為晚期腎癌時,他了解到一種叫做高劑量白介素-2(IL-2)的療法可以激發機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疾病。這種治療的反應率并不高,只有大約15%的患者腫瘤縮小。高達4%的患者死于這種療法。但也有一些人對這種療法有反應生存了數年或甚至數十年。

      DeBronkart的預后相當糟糕——只有8%罹患他這種疾病的人們確診后生存期能夠達到5年。他說,為了可能阻止他的癌癥生長他愿意去冒險:“我說,‘有致命的副作用是嗎?可以的。”

      現在,在接受治療近7年后,deBronkart的免疫系統仍在繼續控制他的癌癥。

      本周一些研究人員將在美國的芝加哥市召開美國臨床腫瘤協會(ASCO)年會,會議的焦點是免疫療法,這種治療方法是利用如IL-2一類的藥物來激發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與會者將聽到關于新一代藥物的最新消息——尤其是那些靶向PD-1蛋白的藥物,癌癥利用了PD-1來抵御免疫系統的攻擊。一些制藥公司正競相將這些PD-1抑制劑引入市場。

      在會議上呈送的其他數據表明,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的首個抗癌免疫療法,挽救了deBronkart的藥物:IL-2在經歷失寵之后有可能回到復興的邊緣。在完成治療兩年之后,deBronkart了解到由于IL-2所具有的風險,四分之三適合這種療法的患者沒有被告知這是一種治療選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腫瘤學家Steven Rosenberg說:“一些瀕死的患者從未接受過潛在的治愈療法。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IL-2是機體響應諸如病原體或癌癥等威脅刺激T細胞發育生成的一種蛋白。大多數的免疫療法目的在于激發T細胞,但這些效應有時卻可致命。在接受高劑量IL-2治療時患者必須接受嚴密的監測,因為它可以引起皮疹、短時間的神經紊亂以及危險性的血壓下降。

      鑒于這些風險以及給予高劑量IL-2面對的困難,患者和醫生往往在應用這種療法時產生猶豫。在美國IL-2已獲批準用于治療晚期黑色素瘤和腎癌。但新澤西羅格斯大學癌癥研究所的腫瘤免疫學家Howard Kaufman則認為,IL-2的壞名聲已成過去。隨著醫生們學會如何控制副作用死亡率已在下降。來自Kaufman和其他人的數據表明,比之以往越來越多的患者從這種藥物中受益。

      在本周的ASCO會議上,Kaufman將呈送一份2007-2012年接受IL-2治療的腎癌患者的分析數據。除有15%的患者體內腫瘤縮小,在另外15%的患者中腫瘤停止了生長。那些具有“穩定”癌癥的人們相比治療后癌癥繼續生長的人們生存時間更長。

      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醫學腫瘤學家Patrick Ott警告稱,盡管如此,這種療法仍然存在危險。“不能在任何的社區醫院給予這種療法,你需要一個真正的專家團隊來施與這種治療。”

      包括Ott和Kaufman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都在設法降低IL-2治療的毒性。在會議上,他們將述說他們有關測試NHS-IL2的一些計劃。NHS-IL2是IL-2與一種抗體的融合物。這種由EMD Serono公司開發的抗體可靶向瀕死腫瘤細胞釋放的DNA,從而引導IL-2針對腫瘤細胞,幫助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于健康組織的影響。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癌癥研究人員John Frelinger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另一種策略,他們改造了IL-2使其在遭遇到腫瘤細胞周圍尤其豐富的一些酶之前處于失活狀態。Frelinger說:“IL-2并不意味著要在全身高水平表達。這是IL-2治療一開始的麻煩所在。”

      另外一些人也在開展實驗,采用一些方法來擴大對IL-2治療產生反應的患者數量。除激活抗癌T細胞,IL-2還刺激了調節T細胞抑制免疫反應。生物技術公司Alkermes正在改造IL-2蛋白,使其不大可能激活調節T細胞,因此有可能在較低的劑量下生成更強的免疫反應。由于高劑量IL-2的一些毒性副作用似乎不依賴于免疫反應,有可能這種方法將提供一種更可耐受的治療。

      包括PD-1抑制劑在內的一些新療法副作用比IL-2輕微。但即便這些療法能獲得FDA的批準,Ott認為一些類型的IL-2療法仍有作用,尤其是對于一些對其他療法無反應的人。Ott說:“高劑量的IL-2已有關于無病生存20年患者的追蹤記錄,我們還不知道這些新藥如何。”

    相關文章

    1分鐘鎖定腫瘤!中國科學家開發新型化學發光探針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藥學院研究論文發表在Aggregate(《聚集體》)期刊上。論文第一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藥學院博士郭東男、胥丹,通訊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藥學院教授王嗣岑與副教授侯曉芳。生物正交剪切化學(......

    胃癌篩查困局有望破解:AI影像分析推動胃癌早篩智能發展

    近日,浙江省腫瘤醫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胡燦分享了一個案例,AI模型從胃癌患者6個月前拍攝的CT中識別出胃癌信號,而同期的人工讀片卻未能發現任何異常。這一......

    研究發現ASB7擴增會導致基因組不穩定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員康鐵邦、副研究員武遠眾團隊研究發現,ASB7擴增會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同時賦予腫瘤對PARP抑制劑(PARPi)的敏感性。這一發現未來或可為ASB7擴增型腫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思......

    納米誘導劑通過線粒體自噬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

    CD8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能夠通過釋放細胞毒素并誘導靶細胞死亡,有效清除被感染或發生異常的細胞。作為免疫治療的前沿手段,CD8T細胞療法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然而,腫瘤微環境常通過抑制性......

    醫生推薦一名患者獲200元好處費腫瘤基因檢測灰色內幕曝光

    腫瘤醫生推薦一名患者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給予醫生200元好處費。近日,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微信公眾號披露了基因檢測商業賄賂的典型案例紀實,揭露了上述行業內幕。《中國經營報》記者查詢相關行政處罰決......

    仿生血凝膠纖維機器人:腦深部腫瘤治療新突破

    大腦顱內腫瘤,尤其是位于腦深部或者臨近重要功能腦區的腫瘤,一直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挑戰。傳統手術切除的方法由于手術路徑復雜,容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此外,放療雖能穿透顱骨,卻可能誤傷正常的腦組織,化療......

    科學家揭示腫瘤“作弊器”持續存在的關鍵機制

    在癌細胞的生存競賽中,有一種特殊的“作弊器”——染色體外DNA(ecDNA)。它像是一個游離在細胞內的“外掛程序”,以環狀小圈的形式攜帶關鍵致癌基因,幫助癌細胞“開掛升級”。臨床數據顯示,ecDNA存......

    免疫聯合治療+轉化手術可延長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趙海濤主任醫師、楊曉波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證實,對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中晚期患者采取免疫聯合治療后,再實施手術,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且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一......

    《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則》參編單位征集

    關于征集參與《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編制工作的相關企業及單位信息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做好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的技術審評工作,我中心已啟動《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外周神經系統存在新型“免疫哨兵”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刷新了過去科學界認為這種“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相關......

  • <noscript id="yywya"><kbd id="yywya"></kbd></noscript>
  • 东京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