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針法是我國著名的針灸專家—王文遠創立的。平衡針灸學是在繼承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吸收現代科學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現代針灸學。是以中醫的心神調控學說和西醫的神經調控學說為理論基礎,形成的針灸與心理—生理—社會—自然相適應的整體醫學調控模式。平衡針法的特點,突出人體自身平衡系統—大腦高級指揮系統,通過**機體的信息高速公路—神經,實施對能量物質的再分配、再調整,間接地依靠病人自身來治療自己的疾病。
1、取穴
臀痛穴,肩關節腋外線的中點,即肩峰至腋皺壁連線的1/2處。
2、刺法
采用整體平衡**療法。患者取站立位,針尖向極泉穴方向斜刺2寸以上,局部常規手法行強**,以**橈神經或上臂外側皮神經出現的向肘關節放射性麻脹感為宜。
3、案例
急性腰扭傷
李某,男,55歲。2016年8月20日就診,主訴腰痛1天。檢查腰部前屈后仰左右側彎均功能受限。查患者腰部肌肉痙攣、壓痛。追問病史:患者自述2天前刷牙時不慎將腰扭傷。臨床診斷:急性腰扭傷。治療以平衡針療法,取臀痛穴,局部常規消毒,用28號三寸毫針針尖向腋窩中心方向呈45°角斜刺4~5cm,手法行強**,囑患者活動腰部,體會腰部感覺,約3min疼痛消失,活動自如,1次臨床治愈。
腰椎間盤突出癥
黃某,男,65歲。2016年10月15日就診,主訴腰及左下肢痛1年,加重1周。查體:患者腰部肌肉痙攣、壓痛,下肢放射性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4字實驗陰性,坐位屈頸試驗陽性。輔助檢查:腰椎CT示:L4-5/L5-S1椎間盤突出,腰椎退變。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以主穴臀痛穴(對側平衡針:腋后紋頭與臑會連線的中點)、大腸俞、次髎、環跳、陽陵泉。配穴:足太陽經型:秩邊、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足少陽經型:風市、膝陽關、陽輔、懸鐘、足臨泣。辨證選穴:氣滯血瘀加血海、太沖;肝腎不足加腎俞、太溪;濕熱加陰陵泉、三陰交;寒濕加灸穴。
髖部軟組織損傷
葉某,男,32歲。2016年6月17日就診,主訴左髖部疼痛1周。有訓練外傷史,髖部疼痛腫脹,患肢呈保護性姿態,部分功能障礙;查體:患側腹股溝部有明顯壓痛及輕度腫脹,在股骨大轉子后方亦有壓痛,髖關節試驗陽性;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臨床診斷:髖部軟組織損傷。治療選取對側臀痛穴,用3寸毫針,針尖向極泉穴方向斜刺2寸以上。針感以向肘關節放射性麻脹感為主。隔日1次,3次為1療程。
4、討論
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整體反應原理,在臨床中發現,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體表能夠產生相對的特異性。通過眾多病例調查發現其中有許多例臀部疼痛患者對側肩關節外側的中點壓痛敏感,占8.59%。而交叉取穴源于古代九刺針法中的巨刺針法,繆刺針法。(素間-陰陽應象大論)記載“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間·離合真邪論)指出“氣血盛衰,左右傾斜以上治下,以左治右”為上下左右交叉對應取穴奠定了基礎。腰臀部疾病選用臀痛穴,可以加速疾病恢復,具有簡、便、效、廉等優點,值得廣大醫務工作者臨證選用。
扫码下载分析测试百科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