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聚焦中國免疫學之天然免疫下篇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國》,重點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免疫學研究的飛速發展。本期《聚焦中國》作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華人科學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異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的新成果。并專門介紹了中國免疫學會、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等國內領先免疫學研究機構與團體。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秦志海研究員,主要研究免疫細胞如何控制腫瘤發展。2010年他與其同事描述了成纖維細胞和基質細胞控制炎癥細胞因子產生的機制,這些細胞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免疫細胞,而受它們控制的炎癥細胞因子能夠促進腫瘤生長。 “大多數腫瘤免疫學家們都相信免疫細胞控制著腫瘤發展,”秦志海研究員說。“但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認為成纖維細胞在致癌過程中非常......閱讀全文
科學基金促進我國免疫學整體快速發展
免疫學領域發表論文最多的10個國家(美國未列出)SCI論文的時間序列分布(2000~2009年)。?免疫學科16個研究方向中國論文產出能力與學術影響力的世界排名變化。 201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度授予3位免疫學家,展示了免疫學科在科學前沿的重要位置。 中國免疫學研究在國家
中科院學者發表Nature免疫學綜述
細胞膜又稱細胞質膜,是細胞表面不可或缺的一層半透膜。這種結構將細胞內部與外環境隔離開,同時允許必要的信號和物質交換。質膜主要由蛋白質(占60%-80%)、類脂(占20%-40%)和碳水化合物(5%)組成,碳水化合物分布在類脂和蛋白質之間。 人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認識到了質膜的脂質復雜性。脂質組學
中科院JBC發表免疫學研究新發現
近日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etraspanin 6 (TSPAN6) negatively regulates RIG-I-like receptors (RLRs) mediated immune signaling in a ubiquitination de
中科院Nature子刊發布免疫學新文章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調控MAVS活性的一個自抑制機制。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17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侯法建(Fajian Hou)研究員
中科院Nature子刊發表免疫學新文章
來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TSC1可控制巨噬細胞極化阻止炎癥疾病。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9月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勇(Yong Zhao
中科院修訂發布《中國科學院章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印發了經院務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科學院章程》(以下簡稱《院章》)修訂版。《院章》的修訂發布,將為中科院準確把握國家創新發展新要求,主動適應世界科技發展新形勢,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加快改革創新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礎和保障,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國家科學院和戰略科技力量的骨干
中國醫學科學院PNAS發表免疫學新文章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TRIM14作為一種線粒體接頭蛋白促進了維甲酸誘導基因Ⅰ樣受體(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 like receptors, RLR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中科院旗下首個“MINI科學院”落戶福州
12月26日,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科教創新專委會在福州聯合舉辦“牽手未來—中國青少年STEAM+人工智能教育發展高峰論壇”,宣布全國首個中科夸克MINI科學院正式落地運行,開啟青少年對前沿科學的體驗與實踐。 “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是中國科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科
中科院與伊朗簽署絲路科學基金備忘錄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1月23日上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伊朗總統魯哈尼的共同見證下,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和伊朗主管科技事務的副總統薩塔里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簽署了《中國科學院和伊朗科技副總統辦公室關于設立絲綢之路科學基金的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 白春禮指出,《備忘錄》的簽署
中科院院士,任河南省科學院院長!
12月28日,河南省科學院院長聘任儀式在鄭州舉行。省委書記樓陽生出席并講話,省長王凱頒發聘書。經河南省科學院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研究決定,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徐紅星擔任河南省科學院院長。聘任儀式前,河南省科學院舉行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議。會議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名單,
免疫學詞匯免疫學檢測
免疫學檢測是機體識別“自身”與“非己”抗原,對自身抗體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抗原產生排斥作用的一種生理功能的檢測。正常情況下,這種生理功能對機體有益,可產生抗感染、抗腫瘤等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和穩定的免疫保護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當免疫功能失調時,也會對機體產生有害的反應和結果,如引發超敏反應、自身
祝賀!著名臨床免疫學、實驗診斷學專家康熙雄當選亞太科學院院士
近日,亞太科學院向康熙雄教授發函:亞太科學院主席團高度評價您在健康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我們很高興地通知您,您已被選為亞太科學院院士。祝您事業成功,身體健康,笑容燦爛,積極參與亞太科學院的活動,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貢獻力量。 康熙雄是我國實驗醫學領域首次當選亞太科學院院士的專家學者,亞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Bill先生訪問中科院
9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東亞及太平洋事務處主任Bill Chang先生和中國辦公室主任Emiliy Y.Ashworth女士訪問中科院,就推進美國OTS(Organization of Tropical Studies)和西雙版納植物園(XTBG)在區域性生物多樣性保護
Cell聚焦中國免疫學之天然免疫下篇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國》,重點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免疫學研究的飛速發展。本期《聚焦中國》作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華人科學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異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的新成果。并專門介紹了中國
中科院沈陽分院山東省科學院全面合作簽約儀式舉行
10月13日,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山東省科學院全面合作簽約儀式在濟南舉行。沈陽分院副院長馬越紅和山東省科學院副院長劉孟德分別代表雙方續簽了全面合作協議。 山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英龍在致辭中回顧了雙方的合作歷程,感謝沈陽分院對山東省科學院在學科建設、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給與的大力支持,肯定
免疫學實驗免疫學檢測介紹
免疫學檢測介紹: 免疫學檢測是機體識別“自身”與“非己”抗原,對自身抗體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抗原產生排斥作用的一種生理功能的檢測。正常情況下,這種生理功能對機體有益,可產生抗感染、抗腫瘤等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和穩定的免疫保護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當免疫功能失調時,也會對機體產生有害的反應和結果,
中科院感染免疫重點實驗室成立
揭牌儀式 5月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感染免疫重點實驗室成立啟動儀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舉行。科技部基礎司司長張先恩,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主任武維華院士,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康樂、副院長高福,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王麗萍處長、劉杰處長,計劃局侯宏飛副處長,以及研究所赫榮喬、朱美玉、
中科院海歸教授最新Virology文章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孫兵研究員90年代曾在美國NIH做博士后和高級訪問學者,之后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免疫學專業,回國從事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為通訊作者已發表了多篇SCI文章。近期其研究組針對2009年爆發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展開了甲型流感病毒廣譜中和性全人抗體的研究,
“淡水生物學前沿科學問題”香山科學會議召開
為凝練淡水生物學領域前沿科學問題,探討未來發展方向,啟迪創新思路,5月20日至22日,第529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 本次會議主題是“淡水生物學的前沿科學問題”,包含“魚類遺傳與發育”、“魚類分子免疫學”、“湖泊生態風險”、“淡水藻類生物學”等四個中心議題,由趙進東、朱作言、孟安明
中科院與各省科學院軟件領域戰略合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與各省科學院軟件領域戰略合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出席會議并講話。中科院院地合作局、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6個分院、8個研究所以及11個省科學院、16個省科學院所屬研究所有關領導等70余人出席會議。 會上,中科院、各省科學院軟件領域的研究所交流了工作,
中科院朱日祥院士獲法國研究院科學院“法中獎”
法國研究院下屬的科學院在14日召開的學院年度頒獎大會上將首個“法中獎”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朱日祥。 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法國研究院科學院特別設立了“法中獎”,用于表彰在自身科研領域獲得重要成就且對推動法中兩國科研人員合作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科研人員。 因其在
中科院院士黃維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莫斯科時間2016年10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黃維教授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科學院是俄羅斯聯邦的最高學術機構,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在俄羅斯學術界享有至高無上的學術權威和社會聲譽。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共有三類:院士、通訊院士與外籍院士。通常,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每三年進行一次補
中科院呂永龍研究員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長Sierd Cloetingh 教授來函通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呂永龍 研究員,當選2019年度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
中科院與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啟動“聯合資助”項目
近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出資設立“支持‘率先行動’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優秀博士后項目”。同時,首先面向中科院的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創新研究院和特色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啟動實施“聯合資助”項目試點工作。作為一項創新舉措,“聯合資助”項目在
河北省科學院借力中科院共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
“這個實驗室是2014年9月由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聯合共建的實驗室,這幾天我們配合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完成的“河北省海岸帶受損生態系統評估及修復技術研究”項目剛剛完成驗收工作。”12月4日下午,在河北省科學院的河北海岸帶生態與環境聯合實驗室里,項目負責人王艷霞告訴《中
中科院王志光研究員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5月22日,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主席黃惠良(Huey-liang Hwang)在沈陽向中國大陸2015年新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APAM Academician)的8名學者頒發了院士證。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
中科院芬蘭科學院氣候變化研討會在赫爾辛基召開
2月14日,由中科院與芬蘭科學院共同主辦的“氣候變化及生態系統適應研討會”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國際合作局局長呂永龍率中科院代表團出席了會議。 芬蘭科學院項目部主任Arja Kallio博士代表芬蘭科學院致歡迎辭并介紹了芬蘭科學院的組織結構、任務目標以及各類項目計劃情況。呂永龍
中科院與貴州科學院科技合作項目啟動儀式在貴陽舉行
會議現場 10月25日,中科院昆明分院與貴州科學院在貴陽聯合舉辦了“中國科學院與貴州科學院科技合作項目啟動儀式暨梵凈山保護區建設研討會”,儀式由貴州科學院黨委書記高貴龍主持。 儀式上,貴州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林昌虎宣讀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張金東同志任職的通知”及貴州科學院關
中科院:已有1000多院士參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工作
5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科院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成果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有95個國家的有1000多個院士參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的工作,科學院中80%來自發展中國家,20%來自發達國家,其中還有1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白春禮介紹,TWAS主
中科院物理所高鴻鈞院士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5月10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近日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高鴻鈞 高鴻鈞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低維量子結構和物性調控及其原理性應用的研究,獲得了一系列居國際前沿和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