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桿菌的血清群的介紹
于1930年,流感嗜血桿菌分類為兩類,即莢膜菌株及沒有莢膜的菌株。雖然已知莢膜類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或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簡稱HiB)是毒性的主因之一,但感染流感嗜血桿菌的病因卻仍未完全清楚。它們的莢膜能幫助它們抵抗在沒有免疫的寄主體內的吞噬作用及不觸發補體介導的裂解。沒有莢膜的菌株則較少侵略性,但它們能誘發炎癥而產生其他病癥,如會厭炎。接種HIbB結合型疫苗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方法,其中某幾種疫苗已經廣為使用。......閱讀全文
流感嗜血桿菌的血清群的介紹
于1930年,流感嗜血桿菌分類為兩類,即莢膜菌株及沒有莢膜的菌株。雖然已知莢膜類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或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簡稱HiB)是毒性的主因之一,但感染流感嗜血桿菌的病因卻仍未完全清楚。它們的莢膜能幫助它們抵抗在沒有免疫的寄主體內的吞噬作用及不觸發補體介導的裂解。沒有莢膜的菌株則較少侵略性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的血清群介紹
于1930年,流感嗜血桿菌分類為兩類,即莢膜菌株及沒有莢膜的菌株。雖然已知莢膜類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或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簡稱HiB)是毒性的主因之一,但感染流感嗜血桿菌的病因卻仍未完全清楚。它們的莢膜能幫助它們抵抗在沒有免疫的寄主體內的吞噬作用及不觸發補體介導的裂解。沒有莢膜的菌株則較少侵略性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的介紹
流感嗜血桿菌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為曾誤認為它是1889年流感大流行的原因。根據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大多數研究,它是細菌性肺炎較為常見的病因,僅次于肺炎鏈球菌。含b型(Hib)多糖莢膜的菌株毒性最強,最容易引起嚴重疾病,包括腦膜炎,會厭炎和菌血癥性肺炎。 由于使用了Hib疫苗,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的基本介紹
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沒有運動力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它是于1892年由費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發現。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長為兼性厭氧生物。 流感嗜血桿菌最初被誤認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但直至1933年,當發現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后,才消除了這種誤解。不過,流感嗜血桿菌仍會導致其他不同種
治療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的相關介紹
1.一般及對癥治療 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給予相應的對癥處理。例如肺炎患者的祛痰鎮咳,腦膜炎患者的脫水降顱壓及防治腦水腫等。 2.病原學治療 既往主要應用氨芐西林和青霉素,因近年來耐藥菌株明顯增多而改用敏感性尚高的氯霉素、氟喹諾酮類藥、第三代頭孢菌素、紅霉素(包括羅紅霉素和阿奇霉素)等。劑量和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的癥狀診斷的介紹
大部份流感嗜血桿菌都是機會性感染細菌,即它們會在寄主體內生存而不引起任何疾病,但當某一些因素(如病毒感染或免疫力下降)出現后則會引發病癥。流感嗜血桿菌一般有六種菌株,稱為a型、b型(又稱乙型)、c型、d型、e型及f型。 由流感嗜血桿菌自然產生的疾病只會在人類出現。在嬰兒及孩童中,乙型流感嗜血桿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的鏈球菌介紹
流感嗜血桿菌與肺炎鏈球菌都能在人類的上呼吸系統中發現。一項有關它們之間的競爭研究指出,在培養基內,肺炎鏈球菌能以過氧化氫攻擊流感嗜血桿菌及能排除在表面流感嗜血桿菌生存所需的分子。 當兩種細菌一同在鼻腔內時,兩星期之內,只有流感嗜血桿菌能夠生存。當兩種細菌分別地放在鼻腔內時,兩者皆能生存。使實驗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的DNA定序介紹
因其稀少的基因體,流感嗜血桿菌是第一種排列全數基因體,而又能自由生存的生物。它的基因體包括了1,830,140的DNA堿基對及1740個基因。流感嗜血桿菌的基因排序計劃由基因組研究所策劃,于1995年完成并刊登于《科學》雜志上。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的預防治療介紹
接種HiB結合型疫苗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方法,其中某幾種疫苗已經廣為使用。除預防以外,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本菌對磺胺、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氨芐青霉素和氯霉素均敏感,對b型莢膜流感桿菌的急性感染,尤其是腦膜炎、會厭炎,過去均以氨芐青霉素為首選,有的國家報告耐氨芐青霉素的菌株逐年增加,故有人以氯霉素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的檢查方式介紹
1.病原學檢查 (1)涂片 直接檢查肺炎患者的痰,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化膿性感染病灶處膿性分泌物,均可做涂片染色檢查,如發現革蘭陰性短桿菌有助于診斷。 (2)細菌培養 流感桿菌腦膜炎等感染與其他細菌性腦膜炎等表現并無不同,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由血液、腦脊液中及局部分泌物中查到病原菌;以免疫化學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的診斷標準介紹
主要依據細菌培養和血清免疫學檢查的結果以及臨床表現做出診斷。 1.臨床表現 流感嗜血桿菌可引起全身多部位的感染。局部感染可有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會厭炎和皮膚軟組織感染等。全身感染可有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骨髓炎、化膿性骨關節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慢性呼吸道感染則應考慮到副流感嗜血桿菌感
鑒別流感嗜血桿菌和副流感嗜血桿菌的衛星現象
?衛星現象(satellite phenomenon)概念:當將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流感嗜血桿菌在同一血瓊脂平板上共同培養時,由于前者能合成較多的V因子,促進后者生長,故在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圍生長的流感嗜血桿菌菌落較大,距離越遠的菌落越小,此現象稱為“衛星現象”(satellite phe
流感嗜血桿菌的癥狀診斷
大部份流感嗜血桿菌都是機會性感染細菌,即它們會在寄主體內生存而不引起任何疾病,但當某一些因素(如病毒感染或免疫力下降)出現后則會引發病癥。流感嗜血桿菌一般有六種菌株,稱為a型、b型(又稱乙型)、c型、d型、e型及f型。 由流感嗜血桿菌自然產生的疾病只會在人類出現。在嬰兒及孩童中,乙型流感嗜血桿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的簡介
因其基因組較小,流感嗜血桿菌是第一種完成全基因組測序,而又能自由生存的生物。它的基因組包含了1,830,140的DNA堿基對及1740個基因。流感嗜血桿菌的基因組測序計劃由基因組研究所策劃,于1995年完成并刊登于《科學》雜志上。
流感嗜血桿菌的培養特性
◆需氧菌。初次分離培養時,最好在5%~10%C02環境中,以促進其生長。◆普通培養基中須加入X和V因子,才能生長。◆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生長較佳:圓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呈露滴狀的小菌落。48h后可形成直徑1.0~1.5mm灰白色較大的菌落。有莢膜菌株的菌落呈輕度粘稠。◆衛星現象:有助于對流感嗜血桿
流感嗜血桿菌與肺炎鏈球菌的相關介紹
流感嗜血桿菌與肺炎鏈球菌都能在人類的上呼吸系統中發現。一項有關它們之間的競爭研究指出,在培養基內,肺炎鏈球菌能以過氧化氫攻擊流感嗜血桿菌及能排除在表面流感嗜血桿菌生存所需的分子。 當兩種細菌一同在鼻腔內時,兩星期之內,只有流感嗜血桿菌能夠生存。當兩種細菌分別地放在鼻腔內時,兩者皆能生存。使實驗
腸道菌群的基本介紹
腸道菌群,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能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必須的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B1、B2、B6、B12),維生素K,煙酸、泛酸等,還能利用蛋白質殘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門冬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和蘇氨酸等,并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同時還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
關于中腦癥狀群的介紹
(1)中腦癥狀群—眼球運動障礙:中腦的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及四疊體三個部分之一或全部發生病變時, 出現動眼神經及滑車神經的麻痹,兩眼球上視、下視癱瘓,即Parinaud綜合征。 (2)中腦癥狀群—感覺障礙:中腦病變同時侵及內側丘系及脊髓丘腦束, 則出現病灶對側半身各種感覺障礙,包括痛、溫、觸
腸道菌群的分類介紹
根據可培養細菌的數量分類在腸道菌群中,可以培養到的細菌有400余種,依據其數量多少可以分為主要(優勢)菌群(predominant microflora)和次要菌群(sub—dominant microflora)。 ①主要(優勢)菌群:指腸道菌群中數量大或種群密集度大的細菌,一般在10~10
流感嗜血桿菌的基本內容
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沒有運動力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它是于1892年由費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發現。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長為兼性厭氧生物。 流感嗜血桿菌最初被誤認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但直至1933年,當發現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后,才消除了這種誤解。不過,流感嗜血桿菌仍會導致其他不同種
概述流感嗜血桿菌的癥狀診斷
大部份流感嗜血桿菌都是機會性感染細菌,即它們會在寄主體內生存而不引起任何疾病,但當某一些因素(如病毒感染或免疫力下降)出現后則會引發病癥。流感嗜血桿菌一般有六種菌株,稱為a型、b型(又稱乙型)、c型、d型、e型及f型。 由流感嗜血桿菌自然產生的疾病只會在人類出現。在嬰兒及孩童中,乙型流感嗜血桿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的簡介
流感嗜血桿菌簡稱流感桿菌,是人類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屬嗜血桿菌屬,本屬細菌因人工培養時必須加新鮮血液或血液成分方能生長,故名嗜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是嗜血桿菌屬中最常見的對人有致病性的細菌,可引起原發性化膿性感染和呼吸道繼發感染。
流感嗜血桿菌的形態與染色
◆急性感染標本,如腦脊液中多為短小球桿菌,恢復期病灶或長期人工傳代培養呈球桿狀、長桿狀、絲狀等多形態性。◆G-,著色較淺。石碳酸復紅或美藍單染色,兩端濃染現象。◆毒力株(粘液型菌株)在營養豐富的培養基上,6~8h有明顯莢膜,在陳舊培養物中莢膜消失。◆無鞭毛,無芽胞。
關于流感嗜血桿菌b多糖疫苗的使用方法介紹
2~6個月兒童,接種3劑,間隔2個月,并推薦于第2年加強1劑。凍干疫苗復溶后(0.5ml)用于上臂肌內注射,首選接種部位為大腿前外側或上臂外側,絕不能靜脈注射。Hib疫苗可與其他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前后任何時間或同時接種,但需接種于不同部位且不能在注射器中混合。 基礎免疫 2-14月齡的嬰幼
關于枕葉癥狀群的病理介紹
1.顱腦外傷:易引起枕極挫傷,傷后即可出現皮質盲,局限性損傷可見象限盲。 2.腦血管病:優勢半球大腦中動脈頂枕支閉塞,在病灶對側出現Gerstmann氏癥侯群。 3.腫瘤:枕葉的成膠質細胞瘤從枕后部、顳后部的皮質向皮質下白質發展,侵犯內囊后肢時出現偏盲。
關于小腦癥狀群的基本介紹
小腦位于顱后窩延髓上方、腦干的背側、大腦半球枕葉的腹側,被小腦幕所覆蓋。小腦分為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兩大部 。根據種系發生上出現的順序,將小腦分為古小腦、舊小腦及新小腦。小腦癥狀群突出的特征為肌張力減退、運動失調及震顫。
血清病的介紹
血清病是一種典型的Ⅲ型變態反應。機體對進入體內的異種血清各抗原成分或作為半抗原的某些藥物與體內蛋白結合形成的抗原性復合蛋白,均可產生抗體。當形成的抗體量略少于體內尚未消失的抗原時,可形成沉積于血管壁上的免疫復合物,繼而激活補體系統,生成血管活性物質、嗜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造成局部充血與水腫,
血清銅測定的介紹
銅是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一組重要酶的組成部分,包括銅藍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賴氨酸氧化酶、多巴胺β-羥化酶以及酪氨酸酶。它可以和蛋白質結合形成銅蛋白,具有保護細胞的功能;血漿中的銅大部分與球蛋白結合形成銅藍蛋白,對紅細胞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測定血清銅可知體內是否缺銅。
血清抗體的檢查介紹
血清免疫球蛋白(Ig)的測定是檢查體液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檢測IgG、IgM、IgA,這三類Ig就可以代表血清Ig的水平。
血清脂蛋白a的介紹
脂蛋白a主要是在肝臟合成,主要的功能是阻止血管內血塊溶解,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脂蛋白水平持續升高與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溢血有密切關系。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