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發熱性非化膿性脂膜炎的簡介
又稱韋伯-克里斯琴二氏病。是原發性小葉性脂膜炎,病因不清。患者以女性居多。臨床上為反復發作的皮下結節,直徑約2~3cm左右,表面紅,有壓痛,見于軀干及四肢,以下肢為多見。結節經數周或數月后逐漸消退,但不時又有新結節單個或成批出現。成批出現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及關節酸痛。本病一般無內臟損傷,預后良好。組織病理學檢查主要為小葉內脂肪細胞變性、壞死。多數組織細胞及少量淋巴細胞、漿細胞的浸潤,血管壁增厚,內膜增厚,后期皮下脂肪內發生廣泛的纖維化。本病應與結節性紅斑和硬紅斑相鑒別,結節性紅斑多見于青年女性,常在春秋發病,皮損在小腿伸側,結節較小而淺在,表面紅,愈后無萎縮瘢痕;硬紅斑的結節較大且深在,表面暗紫紅色,可破潰結疤,好發于小腿屈側,患者常有結核感染。本病尚無特效療法,主要處理是矯治病灶,注意休息,可試用水楊酸鹽類、消炎痛、皮質類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等。......閱讀全文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病理改變介紹
脂肪細胞的壞死和變性為特征。病理變化可分3期:第一期為急性炎癥期,此期較短,有脂肪細胞變性伴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嗜中性粒細胞可以很多但不形成膿腫。第二期為巨噬細胞期,除少數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外,不少組織細胞吞噬了溶解的脂肪滴而成為泡沫細胞和噬脂性巨細胞。此時嗜中性粒細胞減少以至消
概述結節性脂膜炎的臨床表現
1.皮損:皮下結節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其直徑通常1—2cm大小,大者可達10cm以上。起始于皮下的部分結節向上發展,皮面可輕度隆起,呈現紅斑和小腫;部分則有潛于皮下,表面皮膚呈正常皮色,但喜獲了常與皮膚粘連,活動度小。主覺痛和觸痛明顯。結節常成批發生,對稱分布,好發部位為臀部和下支,但下前臀、軀干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輔助檢查 血沉顯著增高,白細胞輕度增生。如肝腎受累,可有肝腎功能異常,出現血尿和蛋白尿。有的病例可有免疫學上的異常如補體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和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骨髓受累可出現貧血、白細胞下降和血小板低下。 二、鑒別診斷 1.結節性紅斑:春秋季好發。結節多數局限于小腿伸側,對稱分布,不
關于小兒結節性脂膜炎的檢查介紹
1.常規檢查 血沉增快、貧血和白細胞計數減少、嗜酸細胞相對增多。伴胰腺疾病者,急性期血、尿淀粉酶升高,血清脂酶升高。此外,尚有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清補體降低,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 2.病理檢查 病理檢查有助于確診。為小葉性脂膜炎。脂肪細胞變性壞死,脂肪小葉及間隔內可見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組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病理診斷介紹
一、臨床特征 ( 1 )好發于青壯年女性; ( 2 )以反復發作與成批出現的皮下結節為特征,結節消退后局部皮膚出現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著; ( 3 ) 常伴發熱、關節痛與肌痛等全身癥狀; ( 4 ) 當病變侵犯內臟脂肪組織,視受累部位不同,出現不同癥狀。內臟廣泛受累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根據以上臨床及組織病理學特點可以作出診斷,但需與以下幾種疾病鑒別: ( 1 )結節性紅斑:亦可發生對稱性分布的皮下結節,但結節多局限于小腿伸側,不破潰, 3~4 周后自行消退,愈后無萎縮性疤痕。全身癥狀輕微,無內臟損害。繼發于其它系統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者,則伴有相關疾病的癥狀。病理表現為間隔
結節性多動脈炎伴發的葡萄膜炎的簡介
結節性多動脈炎是一種以壞死性血管炎為特征的累及多系統、多器官的少見的疾病。主要累及小動脈和中等大小動脈,也可累及毛細血管和靜脈。好發于20~40歲女性。部分患者有眼部受累,幾乎任何眼組織均可被波及,如出現結膜充血、水腫、結膜下出血、Sj?gren綜合征、鞏膜外層炎、鞏膜炎、潰瘍性角膜炎、葡萄膜炎
治療結節性多動脈炎伴發的葡萄膜炎的簡介
此病的全身受累往往需要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環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環孢素、甲氨蝶呤等)治療。最常選用的治療方案為環磷酰胺聯合糖皮質激素,此種治療時間一般較長,易出現毒副作用,因此在治療中應定期隨訪觀察。 眼部病變,特別是鞏膜炎、角膜炎和葡萄膜炎的治療基本上同全身病變的治療,對于有
結節性脂膜炎的鑒別診斷及臨床診斷
鑒別診斷 1.結節性紅斑:春秋季好發。結節多數局限于小腿伸側,對稱分布,不破潰,經3—4周后自行消退,消退處局部我凹陷萎縮。無內臟損害,全身癥狀輕微。 2.硬紅斑:結節暗紅色,位于小腿屈側中下部,破潰后形成穿鑿性潰瘍。組織病理系結核性內芽腫。 3.皮下脂質肉芽腫病:本病結節消退后無萎縮性凹
關于結節性液化性脂膜炎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及血沉 發作期多數病人白細胞計數增多,嗜酸粒細胞增多,血沉明顯增快。 (2)大便檢查 伴發胰腺炎者多有糞便脂肪含量增多。 (3)生化檢查 血鈣可降低,γ球蛋白升高,多有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伴發胰腺炎者比胰腺癌升高明顯。伴發胰腺癌者BSP試驗升高并堿性磷酸酶升
治療結節性液化性脂膜炎的相關介紹
本病治療主要是針對胰腺疾病,對結節性脂肪壞死無特效治療。 1.全身治療 急性發作出現高熱、關節癥狀及皮損時可用解熱鎮痛藥,如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NSAID),以緩解關節癥狀及退熱。必要時可用糖皮質激素,連續數天。 2.伴發胰腺炎的治療 一旦發生急性胰腺炎,應充分對癥處理,可用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病因學介紹
病因尚不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免疫反應異常:異常的免疫反應可由多種抗原的刺激所引起,如細菌感染、食物和藥物等。已有報告有的病例于發病前有反復發作的扁桃腺炎。亦有報告本病發生于空回腸分流術后,其盲曲內有細菌大量增殖。此外,鹵素化合物如碘、溴等藥物、磺胺、奎寧和銻劑等均可能誘發本病。 2
簡述小兒結節性脂膜炎的臨床表現
1.皮膚損害 于下腰股臀、上臂、腹、面部分批出現直徑1~2cm,呈皮膚色或略紅色的皮下結節部分可融合成斑塊狀。多數為對稱性分布,兒童以面部好發,播散性皮下疼痛性結節為特點,結節或斑塊數量可多可少,質地堅實捫之稍活動或與皮膚粘連,可有輕度壓痛。數周后皮損漸軟化吸收皮下脂肪萎縮形成盤狀,皮膚凹陷,
關于小兒結節性脂膜炎的診斷治療介紹
1、診斷 不明原因發熱伴皮膚結節病變;皮下結節為浸潤性,分批出現,消退后出現凹陷和色素沉著要考慮本病。但明確診斷一定要有組織病理學依據。目前認為,復發性發熱性結節性脂膜炎不是一獨立疾病,而是一種非特異皮下脂肪組織的炎癥反應,可以是多種疾病的皮膚表現。因此,臨床上發現結節性脂膜炎,應作細致的檢查
關于游走性結節性脂膜炎的基本介紹
游走性結節性脂膜炎是一種特殊的臨床綜合征,其特征為雙側或單側小腿前面出現一個或數個發紅的皮膚結節,并向周圍迅速擴大,形成硬的斑塊,數月后可自行消退。 尚不明確,可能與細菌和病毒感染有關,往往在皮損出現前1~20天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扁桃體炎或急性喉炎。某些病例在輕度外傷后出現皮損,但皮損培養
結節性動脈外膜炎性鞏膜炎的非眼部表現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既可輕度,也可呈暴發性。發熱、乏力、體重減輕及食欲下降等全身癥狀可與皮膚、關節或神經系統癥狀同時發生。內臟病變如胃腸道或腎臟損傷與這些特征性表現相伴或之后出現。皮膚損傷包括最具特征性的觸痛性紫色結節(Osler結節)、紫癜、潰瘍、網狀青斑和壞疽。關節受累是非對稱性、游走性、不導
治療腸系膜脂膜炎的簡介
1.免疫抑制劑治療 若患者出現發熱、惡心、嘔吐及腹瀉等,或病變向全身擴展,可抗感染和應用免疫抑制劑等治療。 2.手術治療 (1)有明顯腹痛、腹部包塊者。 (2)腹部包塊較大壓迫腸腔,致腸腔高度狹窄或者梗阻者。 (3)與結腸癌、淋巴瘤等鑒別有困難者。
狼瘡性脂膜炎的簡介
深部紅斑狼瘡又稱狼瘡性脂膜炎,同樣是中間類型的紅斑狼瘡。皮膚損害為結節或斑塊,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脂肪組織,其大小、數目不定,表面膚色正常或淡紅色,質地堅實,無移動性。 深度紅斑狼瘡皮膚損害為結節或斑塊,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脂肪組織,其大小、數目不定,表面膚色正常或淡紅色,質地堅實,無移動性。損害
結節性動脈外膜炎性鞏膜炎的簡介
結節性多動脈炎(PAN)最早在1866年由Kussmaul和Maier報道,是以累及多系統中小血管為特征的一種壞死性血管炎。 病損呈節段性,好發于血管分叉處,可侵及毗鄰的靜脈,偶可累及血管遠端的動脈或微靜脈。PAN可侵及任何器官,但以皮膚、關節、末梢神經、胃腸道、腎最易發病。如不治療,預后極差
化膿性腦膜炎的簡介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仍然是全世界發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之一。不同國家和區域的流行病學情況不盡相同。美國的發病率為3/(10萬*年)。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更高,可能與缺乏疫苗接種有關。是由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的腦脊膜炎癥,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化膿性感染。通常急性起病,
關于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檢查介紹
1、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常規檢查 血沉顯著增快,白細胞數輕度升高。如肝腎受累,可有肝腎功能異常,出現血尿和蛋白尿。補體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和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骨髓受累可出現貧血、白細胞下降和血小板低下。 2、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病理檢查 早期皮損,脂肪組織內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伴局灶性脂
簡述結節性液化性脂膜炎的臨床表現
1.皮損 雙側小腿任何部位均可出現紫紅色、疼痛性炎癥性皮下結節,但多見于小腿內踝上部皮膚。結節直徑自數毫米到幾厘米不等。有些較大的皮損周圍可出現腫脹。皮下結節與其上面的皮膚粘連,但觸之可移動。輕型病例可僅有一次發作。結節不破裂,而于兩三周后內陷,可殘留輕度凹陷的色素沉著痕跡。這種類型的皮損通常
簡述游走性結節性脂膜炎的臨床表現
病程早期,皮損為孤立性輕度質硬的皮下結節,直徑為0.5~2厘米,一般位于小腿前面。開始結節表面皮膚正常,數天后表面皮膚發紅,繼之皮損由新出現的皮損所包圍,行成環狀皮損,消退后局部皮膚變薄。皮損呈游走性,外觀呈拱形。有些病人的許多結節可融合成大而硬的斑塊,并向周圍擴大,直徑可達 20厘米,于兩三周
關于游走性結節性脂膜炎的診斷治療介紹
一、診斷 凡中年女性單側小腿出現無癥狀性紅色斑塊,且由單個結節逐漸向周圍擴大而形成,斑塊中心較早消退,就應高度疑為本病。若再結合病史、病理改變和對碘治療的反應,大多數病人可以明確診斷。 二、治療 1.一般治療 發作期應讓病人臥床休息,當有下肢水腫時,可抬高下肢或將受累的下肢進行彈力包扎。
簡述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飲食調理
1、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飲食調理—高蛋白飲食:如燕麥、豬心、豆腐皮、花生、豬肉(瘦)等;高熱量飲食:如蜂蜜、糖、動植物油等;高維生素飲食:如谷類及新鮮蔬菜等。這些可以及時補充由皮膚喪失的營養成分。 2、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飲食調理—低鹽飲食:低鹽飲食指每日可用食鹽不超過2克。 3、復發性結節
結節性脂膜炎的病理改變及臨床表現
病理改變 脂肪細胞的壞死和變性為特征。病理變化可分3期:第一期為急性炎癥期,此期較短,有脂肪細胞變性伴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嗜中性粒細胞可以很多但不形成膿腫。第二期為巨噬細胞期,除少數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外,不少組織細胞吞噬了溶解的脂肪滴而成為泡沫細胞和噬脂性巨細胞。此時嗜中性粒細
結節性脂膜炎的病因學及病理改變
病因學 病因尚不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免疫反應異常:異常的免疫反應可由多種抗原的刺激所引起,如細菌感染、食物和藥物等。已有報告有的病例于發病前有反復發作的扁桃腺炎。亦有報告本病發生于空回腸分流術后,其盲曲內有細菌大量增殖。此外,鹵素化合物如碘、溴等藥物、磺胺、奎寧和銻劑等均可能誘發本
關于系統型脂膜炎的簡介
系統型脂膜炎呈一種特發性的主要累及軀干和大腿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膜炎。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皮下結節或為片狀斑塊,同時伴有發熱,部分病例可累及內臟。男女均可發病,成人發病者以女性為多,兒童發病多為男性。發病年齡自6 個月~64 歲,以20~40 歲女性最為多見。多數病例伴有頭痛、全身乏力、厭食、肌
簡述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臨床表現
1、復發性結節性脂膜炎的臨床表現—皮膚損害 皮下結節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起始于皮下的部分結節向上發展,皮面可輕度隆起,呈現紅斑和小腫;部分潛于皮下,表面皮膚呈正常皮色,但常與皮膚粘連,活動度小,主覺痛和觸痛明顯。結節常成批發生,對稱分布,好發部位為臀部和下肢,但下前臀、軀干和面部也可出現。結節每
關于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包括的范圍介紹
結締組織病包括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韋格納氏肉芽腫、巨細胞動脈炎及干燥綜合征等。美國風濕學會1982年修訂的風濕病分類中,結締組織病還可包括變應性血管炎、貝赫切特氏病、結節性非化膿性發熱性脂膜炎等。結締組織病具有某些臨床、病理學及免疫學方面的共同點,如多系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