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臺伽馬射線暴輻射機制研究獲得新進展
近期,國際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3,ApJ, 776, 17)發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臺毛基榮和王建成在伽馬射線暴輻射起源方面的研究進展。 伽馬射線暴簡稱為“伽馬暴”,是宇宙中伽馬射線突然增強的一種現象。伽馬射線是波長小于0.1納米的電磁波,是比X射線能量還高的一種輻射,伽馬射線暴的能量非常高,但持續時間很短,長的一般為幾十秒,短的只有十分之幾秒,而且它的亮度變化相當復雜。天文學家認為,大多數伽馬暴是在超大質量恒星耗盡核燃料時發生的;當恒星的核心坍縮為黑洞后,物質噴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外沖出,并形成激波和產生高能粒子,然后這些高能粒子通過某種輻射機制產生伽馬射線輻射。 作者認為,激波在掃過區域能激發湍流,產生隨機和小尺度磁場,并通過擴散激波加速機制和湍動加速機制,將電子加速到極高能量,這些高能電子在磁場作用下產生伽馬輻射,這種輻射稱為“顫抖”(jitter)輻射,具......閱讀全文
云南天文臺伽馬射線暴輻射機制研究獲得新進展
近期,國際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3,ApJ, 776, 17)發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臺毛基榮和王建成在伽馬射線暴輻射起源方面的研究進展。 伽馬射線暴簡稱為“伽馬暴”,是宇宙中伽馬射線突然增強的一種現象。伽馬射線是波長小于0.1納米的電磁波,
云南天文臺耀變體伽馬射線射輻射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期,國際天體物理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4,ApJ, 783, 108)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曹剛和王建成在耀變體伽馬射線射輻射起源方面的研究工作。 耀變體是一類特殊的活動星系核,是目前已觀測到的宇宙中最劇烈的天體活動現象之一,因而備受天文學
醫院的X光、CT、伽馬射線-電離輻射需要警惕
生活中的輻射包括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6月24日、25日人民日報“求證”欄目分別刊登《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實地檢測輻射 多數遠低限值》,對非電離輻射進行了解讀和測試,證明生活中的絕大多數非電離輻射是在標準范圍之內。那么,電離輻射有哪些?是否得到有效監管?為此,人民日報“求證
蟹狀星云伽馬射線異常爆發-輻射強度提高兩三倍
北京時間12月12日消息,天文學家將“蟹狀星云”看成是宇宙中最穩定的高能輻射源之一。來自“蟹狀星云”的輻射非常穩定以至于天文學家將其作為一種標準來測量宇宙其他能量源的輻射。但是科學家們近日發現,自9月19日起“蟹狀星云”伽馬射線的輻射強度突然加強2到3倍,呈現猛烈爆發現象。 1054年,人
“拉索”發布迄今最亮伽馬射線暴高能輻射精確能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00.shtm11月16日,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以下簡稱“拉索”) 在《科學進展》上,正式發布迄今最亮的伽馬射線暴——GRB 221009A的高能伽馬輻射的精確能譜。“拉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
中外合作揭開經典新星高能伽馬射線產生機制
由美國密歇根大學Laura Chomiuk博士領導、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楊軍博士(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Onsala天文臺)等人參與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新星伽瑪射線輻射問題的觀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雜志。 新星是一類激變變星,由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吸積來自伴星的物
西藏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站在納木錯開展宇宙伽馬射線檢測
近日,西藏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站與納木錯多圈層綜合站(納木錯站)開展合作,利用納木錯站科研考察船在納木錯湖面進行宇宙伽馬射線檢測。 據環境監督站專家介紹,這次觀測是國家環保部規定的每年一次例行的宇宙射線的檢測。之所以選定納木錯湖作為觀測場,是因為納木錯湖獨特的地理
科學家揭示來自經典新星的高能伽馬射線的產生機制
由美國密西根大學Laura Chomiuk博士領導、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客座研究員楊軍博士(瑞典Onsala天文臺)等人參與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新星伽瑪射線輻射問題的觀測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揭開了來自經典新星的高能伽馬射線的產生機制。并在Nature 雜志上發表論文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通過全
超千億電子伏特-伽馬射線暴中迄今最高能光子“現身”
國際天文學家在兩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中,發現了一類劇烈爆發釋放的迄今已知最高能光子。英國《自然》雜志20日發表的3篇論文,描述了這些天體物理學研究結果,對這類高能事件的形成過程提出了顛覆性的解釋。 伽馬射線暴被認為是宇宙中最高能的爆發,有觀點認為這種爆發是由中子星或黑洞的形成導致的。爆發最初會產
最大伽馬射線計劃全球“相親”
CTA將是現有全球最大的伽馬射線捕獲設備,它將在南北半球各設立一座天文臺。 一個頗具雄心壯志的項目計劃建造兩座相同的天文臺,以探測來自深空的伽馬射線——高能光子。該項目已進入重要階段,27國成員必須從9個可行地點中選出兩個,建造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CTA)。各國爭相為這些耗資2億歐
研究發現新星爆發產生伽馬射線
一個國際天文研究小組13日報告說,該小組在不久前觀測某新星爆發時,發現爆發區域產生了高能量的伽馬射線。這一現象十分罕見。 日本京都大學、廣島大學和美國、歐洲天文機構的研究者13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今年3月,日本天文愛好者發現天鵝座出現新星爆發。研究小組用20
嬰兒恒星“發脾氣”噴出伽馬射線
阿根廷天文學家首次目睹了一顆嬰兒恒星爆發出高能伽馬射線,這一發現證明,年齡不足1000萬歲的低質量金牛座T星可發射伽馬射線,這是迄今已知能量最高的光輻射。這一最新發現有助加深科學家們對恒星和行星系統形成早期的理解。相關論文刊發于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天文學家艾格
“奇怪”伽馬射線暴挑戰起源模型
中新網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及專業期刊《自然-天文學》最新發表針對伽馬射線暴(GRB)的5篇天文學論文,共同描述了一個起源更像短伽馬射線暴的長伽馬射線暴。這項新發現的“奇怪”伽馬射線暴研究結果,挑戰了一直以來認為的傳統觀點——這類事件的持續時間可以直接歸因于其假定
世界氣象組織啟動應急機制監測核輻射
世界氣象組織3月15日在日內瓦宣布,應國際原子能機構要求,該組織已啟動環境應急響應機制,為監控日本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擴散情況提供氣象支持。 世界氣象組織總干事邁克爾·雅羅表示,該組織將調動設在東京、北京和俄羅斯奧布寧斯克的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分析天氣情況,預測放射性微粒的運行軌跡
一類新的伽馬射線源
據一項新的研究報道,通常與像超新星等極端猛烈爆炸有關的高能伽馬射線如今在3個經典新星中得到報告。文章的作者說,這也許是這類能量較低天文源的常態。經典新星會在某單一恒星在由某伴星給予的材料點燃而突然變亮時出現。在2012年和2013年,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上的大視場望遠鏡檢測到了來自3顆經典新
重元素多星系也有伽馬射線爆發
日本研究人員在21日的美國專業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文章指出,在重元素含量高的星系中,也會發生伽馬射線爆發。 而此前人們一直認為,伽馬射線爆發是伴隨著重元素含量很少的大質量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而出現的現象。 來自日本京都大學、國立天文臺、東京工業大學等機構的
短伽馬射線暴的準周期振蕩
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Cecilia Chirenti和合作者報告了在兩個短伽瑪射線暴中探測到的振蕩信號,它們可能是在兩個中子星合并形成大質量中子星的過程中產生的。這為研究伽瑪射線暴事件的性質提供了機會。相關研究1月10日發表于《自然》。 中子星(大質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致密核)的碰撞,有時會在
科學家發現甚高能伽馬射線活動星系核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國際合作組發現低光度活動星系核具有甚高能伽馬光子輻射,并證實低光度活動星系核能夠將粒子能量提高到太電子伏特甚至更高的水平。相關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Very High Energy Gamma-Ray Emission from the L
PLoS-ONE:發現頑強細菌的化學保護機制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道,科學家近日在號稱世上最頑強細菌的體內中發現了他們一直找尋的化學抗氧化劑。研究結果刊登在9月3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上。這種被稱為“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的細菌發現于上世紀50年代,其生命力異常頑強,就算是
近物所揭示細胞輻射應激調控新機制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間輻射生物研究室的科研人員研究表觀遺傳學在重離子等離子射線誘導的細胞輻射應激中的作用時,發現了由microRNA參與調控的輻射應激新機制。 Dicer作為microRNA(miRNA)成熟過程中的關鍵因子,在miRNA的調控網絡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Di
印尼開發伽瑪射線輻射器用于食品保鮮和醫療消毒
印度尼西亞農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的種植(養殖)規模較大,但由于食品儲存技術不先進、物流不發達,導致60-70%的農產品面臨腐爛變質的威脅。2016年2月,印尼國家原子能機構啟動了伽馬射線輻射器研制工作,力圖將核技術應用到食品、藥品保存和醫療器械消毒中來。 伽馬射線輻射器是一種產生可控伽馬射線
俄羅斯投資建伽馬射線觀測臺
據伊爾庫茨克大學介紹,該校申報的伽馬射線觀測臺項目已通過俄教科部評比。2015年前,項目組將從聯邦財政獲取9000萬盧布資金支持,用于在布里亞特通卡谷地建造伽馬射線觀測臺——Tunka HiSCORE。通過這個觀測臺,希望能就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撲捉到全新的信息。 2009年,為研究
研究發現伽馬射線爆發時有強大磁場參與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弄清了宇宙中最強的爆炸現象——伽馬射線爆發的部分機制,即在伽馬射線爆發時可能有強大磁場參與。這一成果將有助于弄清伽馬射線爆發的詳細機制。 伽馬射線爆發被認為主要在離地球100億光年以外的太空中發生。當質量相當于太陽30倍以上的巨大恒星壽命終結,發生超新星爆發并產生
伽馬射線暴首次在實驗室再現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17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借助地球上最強烈的激光,首次在實驗室中制造出“迷你”版伽馬射線暴,證實了目前用于研究伽馬射線爆發的模型是正確的。新研究有助進一步理解黑洞的屬性,以及宇宙的誕生甚至演化歷程。 伽馬射線暴是光的強烈爆發,是人們觀測到的最明亮事件,持續時間僅幾秒,有
最亮伽馬射線暴源自大質量恒星坍塌
伽馬射線暴221009A(藝術圖)。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團隊證實,迄今最明亮伽馬射線暴221009A,源自一顆大質量恒星的坍塌和隨后的爆炸。他們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韋布空間望遠鏡發現了這場爆炸。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221009A這場強大爆炸發生在距地球
天地聯合!我國觀測到迄今最亮伽馬射線暴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10月9日21點17分,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拉索)、高能爆發探索者(HEBS)和慧眼衛星(Insight-HXMT)同時探測到迄今最亮的伽馬射線暴(編號GRB 221009A)。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對伽馬射線暴的天地多手段聯合觀測,并獨家實現了從最
近代物理所揭示輻射誘導的線粒體DNA復制機制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輻射醫學研究室科研人員再次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文章,進一步闡明了輻射誘導線粒體內活性氧生成對線粒體DNA復制的調節作用。 電離輻射產生的活性氧一直以來被認為會對DNA造成損傷,進而激發DNA損傷反應。輻射引起的線粒體DNA輻射損傷通常會導致線粒體
天文學家發現黑洞噴流的輻射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袁峰帶領的國際團隊,以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噴流為研究對象,針對當前重要的兩種黑洞噴流模型的正確性,開展了研究。黑洞是宇宙中奇特的天體,具有超強的引力,以至于在黑洞半徑內連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引力束縛。100多年前的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在黑洞半徑之外距離很近的地方
新研究詮釋光鐘超輻射外差頻率測量機制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金剛石光電材料與器件團隊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發表論文,理論詮釋了光鐘頻率測量中可能的量子效應,理論上證明了超輻射激光的優勢,也為進一步的機制探索提供了有效的值工具。圖(a)為基于光晶格原子鐘超輻射的外差測量示意圖。圖(b)為鈣原子相關能級及過程示
困擾人類半世紀的伽馬暴有望揭開神秘面紗
日前,中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上搭載的伽馬暴偏振探測儀(簡稱POLAR)實驗項目,完成了高精度伽馬暴射線暴瞬時輻射的偏振探測,實現了預定的科學目標。相關成果于1月14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天文學》。 伽馬暴又稱伽馬射線暴,伽馬射線暴通常短暫而猛烈,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到幾十秒,卻能夠釋放出相當于一